2007-10-23

孝话

一直很想表达一下我对孝道的看法。但是我知道这个想法很难说出口。如果你激烈的反对我的看法,那就当是看个笑话吧。如果你碰巧是我老爸老妈,那请别看下去 :)

孝道,很早以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当然,这里面就有家长制的味道在里面:我把你生下来,你什么美德都没有也就算了,最要紧的是你一定要对你老子我好,别让我白生你养你一场。你听这口气,一听就知道是家长在教训小儿。作为一个家长定下的规矩,这孝道也不算太离谱——封建社会的时候大伙穷着那,子女作为家长财富的一部分,当然要保证这部分财产增值,要产出大于投入。否则花钱不少,养你到大,你居然不老实在家里呆着反哺!我还不如花钱养条狗那。所以从这条教训的口吻里,我们可以听出长辈的恐惧。

在中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下,父母辈的长寿的却是建立在剥夺子女辈的幸福基础上的,这是一个零和局面。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强调孝顺,就是要着力保障相对长寿的父母辈老有所养,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壮年的个性与幸福为代价。因为在封建的时代,当子女辈长大成人后,父母辈的长寿反而带给子女们更多的辛劳和痛苦。很简单,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的生活,工作都必须被捆绑在父母身边——而且凡是还得顺着父母:没办法,“孝顺,孝顺”,孝就是顺。

这种文化氛围起码有两方面的负作用:一是牺牲青壮年比较高质量的社会生活来换取老年人比较低质量的社会生活;二是促使社会价值观念转向守旧、僵化。

要根本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以社会养老模式取代。

反观英国殖民者在美洲大陆拓荒的时候,那时有一个口号叫“向西,向西”。口号号召拓荒者奋勇向西,搞西部大开发。那时候也有个政策倾斜,就是你圈起的一定面积的地,只要你在此居住多少年,地就是你的了。于是乎许多人拖家带口向西探险(当然,这里印第安人的遭遇是另一个故事)。向西300里地,荒无人烟处,安营扎寨,养马养牛,娶妻生子,把孩子喂养成年,然后呢?赶他离家,向西!等孩子们离家再向西300里,驻扎下来,娶妻生子,再向西!...进取精神,探险精神,超越精神...这样种种的美国精神都不是孝道能够承载的。这样的民族,岂有不强大不霸道之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走出了封建小家庭的供养模式,国家承担其了社会养老的责任,而将青年的活力和干劲,释放出来。

我很爱我的母亲和父亲。但是,我爱他们的原因,是因为我能感到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爱。这种爱是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的,而不是子女单方面必须做的。说简单了,我爱我的父母,是因为他们的养育之恩,而不是生育之“恩”。事实上,我根本不认为生育之“恩”是冲着孩子来的——他们生你之前,又不认识你。生孩子这事,多半还是为了自己。不然想想谁会说,“亲爱的,我们要个孩子吧,因为它需要你这个爹,我这个妈,还有我们良好的家庭环境。”?小夫妻俩多半说的还是,“我想有个孩子,这样我的生命才完整,咱老了还不至于孤单。”

但是孩子出生后,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和关爱,应该是每一个正常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都能体会的。父母既然是爱孩子的,孩子自然会爱父母的。父母应该有这个信心,毕竟人同此心。如果父母给孩子爱的教育,而不是孝的教育。孩子会发自内心的爱你们;而对于孩子,如果爱做不到的,孝也同样做不到。

爱父母和孝父母不一样吗?对,爱是人类自发的感情,而孝是一条清规。在孝的典范二十四孝里,确实种种恶心、残酷、做作的孝。什么郭巨埋儿,割股侍亲,卧冰求鱼...现在居然还在给小孩子在课堂上讲。倘若我当了老师,我定会告诉孩子们真相:那二十四孝里哪些惨事儿,都是那些没有真正爱过自己儿女,只把儿女当防老工具,却又害怕被儿女抛弃的坏蛋老伯,编出来唬人的!他们就希望自己老的时候,儿女能够牺牲自己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来这样的侍奉他们。这些人是何等的自私腐朽!居然愿意用自己儿女,甚至孙儿(想想郭巨)的幸福和生命来换取他们晚年的苟延残喘。

然而,这还没完。

孝,终于被统治阶级发扬,从家庭的范围扩大到国家的范围。父子之间,君臣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塞满广义的孝。孝和被孝者之间,没有爱,没有道理,没有独立人格的存在。有的只是“顺从”,还弄得好像天经地义。其中有这么一个孝的变种,却有一个好名字,叫“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说的是你生在这个国家,就必须无条件的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服务,打仗,缴税。“爱国”是一个人被允许有的最高尚的情操:什么世界的前途啊,人类的命运啊,那都不是你应该和能够考虑的。这个主义有趣的紧,特别是这个“无条件”爱国:爱国怎么跟户口似的,生在哪里就一辈子钉在那里了呢?后来即使你长大后明了理,又爱上了别的国家,那“不爱国”这顶帽子,大到可以把你从头套到尾——就像你到了上海工作也还是农村户口一样——这里头嗅嗅也闻得出“孝”的味道来:这无缘无故的爱便是佐证。

按照卢梭的国家契约论,国家其实只是许多人在一起订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保证了每个人都让渡自己一部分权利(税收),而得到国家的保护(军队)和公平的机会(再次分配)。如此而已。这个契约并不是不能改写,而在国家没有履行这个契约的条款时,公民有权收回自己让渡的权利。然而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国家向其人民灌输这样一种观念,要求人从生下来一刻起就必须爱上一纸契约,还要终生不悔,这只能是矫情的阴险了。请记住,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倘若有人逼你从小就无缘无故的爱巴勒斯坦,恨以色列,别理他。

英语里没有“孝道”这个词,“孝”,最对应的翻译filial piety,也就是“子女的虔诚”。正如一种宗教情感,“孝”,其实不是人类原本拥有的感情。而散布“孝道”的人,却真真实实的拥有着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感情——自私。

展开全篇文章...

2007-10-18

国会金质奖章授予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在BBC和CNN同时直播,Dalai Lama在美国接受国会金质奖章的现场。布什的话讲得还是很有分寸的。他说,Dalai Lama 是"universal symbol of peace and tolerance, a shepherd of the faithful and a keeper of the flame for his people".然后表示希望中国能接受Dalai回到中国,加大宗教信仰自由的自由度。

早些时候中国外交部长, Yang Jiechi, 认为这次颁奖“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为北京认为Dalai是一个分裂主义者。

我不懂的是,“分裂”咋可怕了?“分裂”不就是“独立”嘛,都是中性词。没有和英国分裂,哪里来的美国独立?世界上大多数强国,不都是因“分裂”而强大了?

反观“分裂”的原因,无非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仰不同,和“不和穷亲戚过了”的经济情况不同。想要追求统一,前者可以求同存异,后者才需着力解决。在一个大的共同前提下,比如宗教信仰自由之类,美国就很好的解决了前者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而后者却是靠着美国的硬实力才能解决的——基尼系数低,区域经济差别小。这一软一硬,造成了美国社会的统而不同。

所以(宗教)自由,我看反而是统一的必要条件,即软的那一步。至于硬的,这一步还需走上许多年。

展开全篇文章...

2007-10-13

回到小镇

由于十七大即将召开,导致我的小小博客无法访问无法更新。这这解释虽然怪异,不合逻辑,却真真切切。在中国,没有逻辑常常是最无法抗拒的逻辑。

昨天回到了这个小镇,一如既往的宁静。唯一的不同是门前的一棵大树,叶子红了一半,告诉我已是深秋。今天一早起来,下雾了,给宁静的小镇笼上一层神秘,就好象——寂静岭一般。很想拍张照。

拿起相机,才发现相机坏了,什么也照不了。又得买个新的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数码相机,就这样罢工了。这个相机是我和志勇一起买的,一人一个,算是twins。型号canon PowerShot A75。当时买到以后,就和志勇一起在学校里,在对面华师的校园里乱照一气。从此开始了以数量搏佳作的照相生涯。对每张照片的取景不小心,ISO不细心,更别提光圈时间焦距白平衡了。当时的想法是反正有了数码相机,照不好再照,又不消费胶卷了。

哪知道胶卷是不消费,相机倒是去世得快。我得和志勇打个电话,告诉他我的相机挂了,他的嘛也应该命不久矣!

展开全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