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河南参加一位老友的婚礼,也就有机会见识一下郑州。时间仓促,只能在街头巷尾稍作流连,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然而闭上眼,这印象却明晰起来--那条条街道上,最让我觉得不同的,就是“办证”的小广告。
作为一个中国人,“办证136XXXXXXXX”这样的广告实在是见怪不怪。它们和“男女公关,月薪两万”,“包治淋病+梅毒”一起,都有同一个名字:城市牛皮癣。
九十年代初,各式各样的小广告一夜春风,像野花般在各个城市绽开。每当环卫部门清洁完毕,所有的广告马上可以趁着一晚上的功夫重新部署完毕。那时候,小广告主要以包治性病为主,贴在电线杆上,几乎是有杆必贴。广告开头必然是一个红十字,左边右边各两个大字。晚上远远的看上去,每个电线杆都有一张脸。
九十年代后期,小广告就有所发展了。招聘男女公关成了主流。这类广告一开始留Bp机号码作为联系方法,后来留手机号码。为了根除这类小广告,有人想出了损招,俗名“呼死你”--不断的用一自动拨号机器呼叫广告上留下的联系方式,直到广告主不堪其扰主动停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仰仗中国电信的发达,广告机主一遇到“呼死你”,就把电话自动转接到110!搞的公安局都没有脾气,只好叫停“呼死你”。
2000年的第一场雪,与时俱进的小广告开创了新的局面:“办证”小广告一跃空降广告排行榜状元位置。“办证”是简称,比较雍容的说法是“代办证件”。“证件”可以是从出生证到死亡证的任何paper。比较热门的当然是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还有结婚证、离婚证、未婚证(!)、结扎证(!!)。我一哥们咨询过:哈佛大学的毕业证,3000块钱包做还带钢印!
办证的确实是神通广大,分发广告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比较传统的是一帮农妇守在学校周边,人流密集的地方,神秘兮兮的塞名片。升级后是抱着婴儿塞,可能她们觉得这样更能借助弱势的地位从而抢占道德制高点。有效率的方法是怀里揣着1000张,边走变贴,只要有直立的设施就贴将过去。我曾经跟在一个Distributor后面走了好几个街区,因为她老练的手法实在让我五体投地。直到最后我也没有看清楚她怎么出手的,暗器却已然贴满了她路过的每个车站、广告、垃圾桶、甚至麦当劳叔叔。
有了黑客总有杀毒软件。新闻说科技给了我们除掉城市牛皮癣的办法!高效的深圳人发明了“城市牛皮癣清洗机”。高科技配方的药物可以有效去除附着在玻璃、塑料、金属上的纸质小广告。于是在严酷条件的激励下,城市牛皮癣终于重装上阵,2.0版本--“城市白癫疯”。白色的油漆喷涂在墙上,既招眼又不易清洗,以至于不小心被摄入《碟中碟3》,成为史上最强的小广告。
伦敦的街道我也曾走过,路边老房子的墙上也不免有涂鸦。甚至可以找到毛泽东侧面像,格瓦拉等等。我找遍所有的幅面,失望的没有发现那熟悉的字样。试想,在异国黄昏冷清的街道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看见墙上涂着“办证136xxxxxxxx”更能温暖人心的故乡情呢?
收起话头,说回郑州。郑州的小广告有何“不同”呢?只要你一到郑州,就一定会发现:它的办证小广告居然贴在地上。人行道上被贴得凌乱中又有致,仔细观察,不只是一家办证机构在密集宣传,而是许多家在竞争广告空间。小广告覆盖上家,又被下家覆盖,层层叠叠,成了人行道上的生存竞争。
走在郑州的街上,踩着一路的“办证”,该去往何方,才能踏上诚信社会的土壤?
展开全篇文章...
只显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