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听化
数据可听化里有个普遍的做法叫做参数映射。就是把数据的几个维度总结成几个参数,比如一个DEM总结成x,y 和 z三个参数,可以对这个数据进行全描述。然后把这三个参数映射到比如音调,音量和节奏上。然后把所有的数据就这样播放给人听。听半小时大概能听完一个DEM,然后问这个人,这个地形怎么样?陡峭么,多山么?最高点最低点在哪儿?
傻不拉几。
原因是,你问的都是视觉变量,或者触觉变量。然后非要用听觉去感知这些“业务范围”以外的变量,人脑必须用低效率的理智,把映射过去的参数还原。效率又低又不准确。强人所难。
那么正确的可听化方法是什么?我认为是利用人的日常经验,达到“通感”。通感是瞬时的,高效率的,Blink的。比如让你蒙着眼睛,把你挪到山巅,或者挪到剧场,或者挪到平原。然后在你边上喊一嗓子,让你听回声。你马上就能“看”到,你大概是在一个什么空间场景。这才是有效率的“可听化”。你听到了,你感到了,你认知了。注意,我没有说“你听到了你该看到的”,因为空间的场景,可以是视场也可以是声场,且没有一个场比另一个“更真实”,“更应该”。我嘴笨,但你懂的。
好的数据可听化,绝不是简单的参数映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