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本能反感

今天在某个地方看到了一张图,告诉人们如何选择配偶。就是这张:
这张东西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本能反感,虽然在社交网站上,许多人转且赞。转发的人们当然不是傻瓜,但我对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会被激怒很感兴趣。好像有人说过,那些让你感觉到冒犯的观点,说明你至少有同意它的地方。如果你一眼识破纯粹是胡言乱语,比如 1+1=3,你多半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如何选择配偶,这个前提是,你可以“选”,对面有人可挑。这已经把“你”放在一个实际上的“买家”的位置上了。要选的是对你未来更加有利的人。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心里盘算取舍,这份感觉已经离爱挺远了。不过也是,人家并没有说到爱,人家说的是“配偶”。我知道,配种这种事情,确实需要科学计算,合适的年龄、血统、甚至体位都有讲究的。

第二段,大意就是 ta 对你的宠爱都是表面上的操作,是“低成本”的。千万别被感动!一定要算清楚,对方每一个显性特征背后的成本。直到确定对方的成本大于、最好是远远大于你的付出 ... 我怎么不考个精算师呢。首先要无情,其次要货币化,最后就比较容易算出是赚是赔。一首“爱情买卖”送给你。

第三段,大意就是要尽量找个“高素质”的人。这我倒不反对。谁也不想找个家人精神不稳定,没事就来一场家暴。可这么做的理由竟然不是这样过着舒心,不是两人四季可对坐、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连诗、对弈、或者谈书论道,而是——对方花费了高额成本?要知道,这些成本对方花在自己身上,成就了对方的高素质。这些成本是否能转移成你的乐趣,看得还是自身的这部分成本。

第四段,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励志,但这就是让我最不舒服的一段。“最佳的配偶,是你人生战场的盟友”。并不是人人的人生都是战场,正如并不是所有人脚下都是赛道。

这个帖子的名字如果改为如何选择商业伙伴,那它的内容就是一个正常社会下比较合理的。配偶?如果不是为了人类优化下一代基因,那仅仅寻找你爱的有什么错。

哦另外,如果想变优秀,自律才是最佳的配偶。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17

此言极是

陈丹青:「年轻时,想买大房子,开好车,有迷人的伴侣。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要搞清楚,这是欲望不是理想。」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12

爱国主义不过是一场SEO


展开全篇文章...

教科书级别的例子

有种作家,写什么不好,偏爱写社会阴暗面。写出来的东西被翻译成外国语言,成为敌对势力用来揭露和抹黑祖国制度的“证据”。这种“作家”,历史会怎么评价他?以后祖国会怎么描述他?唉!啥都不想说了,就举几个“教科书”级别的例子。


《竞选州长》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
[美]马克.吐温

《警察与赞美诗》
(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第5册)
[美] 欧·亨利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下册)
[丹麦] 安徒生   




这几个所谓作家的下场:

美国全部的现代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海明威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哥本哈根不但为安徒生建立了博物馆,连他笔下的小美人鱼雕塑,都成为丹麦最受欢迎的景点。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10

情绪栖息地(3)

书接上回。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大家好,您现在在收看的是走近伪科学。


上集我们说到,人们在同一个场所里,线上和线下的情绪表达有着系统性的偏差。那么哪类人比较偏差呢?我们设计了几个情绪指数,其中一个叫 “压抑指数”,用来定量描述在一个场所线上照片中,人们的情绪和真实线下环境相比,哪些情绪被夸张了,哪些被压抑了。由于线上情绪多为“摆拍”,线下都是我们“偷拍”,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夸张,还是压抑(图中圆点空心还是实心),只要绝对值较高,都呈现了社会对人的某种“要求,压力”。展现出情绪的某种“异化”。

我们有张结果图:
实心代表压抑,空心代表夸张,男左女右

看得出来,少女们在线上,对开心的表达非常夸张,而少男则相对比较酷,对开心的夸张不多,但夸张了一点伤心。真是爱“欲赋新辞强说愁”啊。女性表达开心的夸张程度,在成年后迅速下降,这时候端庄优雅笑不露齿的照片占据上风。倒是到了中年之后,在线照片中无论男性和女性在欢乐情绪上,又变得更加夸张一些。特别是中老年男性,开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夸张。我想,这大抵是因为手机不是他们的,照片也不是他们传上网的。面对晚辈们的镜头时,作为中老年男子,我们必须秀出我们的慈祥。而且其实你看,中老年男性在其他情绪的压抑上,在这个年龄阶段也是前所未有的更加压抑(俗称绷着)。这符合社会对一个中老年绅士的期待... 

这图里面信息太多,也会有很多不同解释。这个结果我看着浮想联翩,但不一定对:如果成年之前和老年之后——作为传统意义上更需要依赖他人的人群——他们的情绪“异化”比青壮年人群要更厉害。这是令人唏嘘的(有点弱弱的“讨好”感)。再看看年轻女性的情绪异化也大于年轻男性,这依然是令人唏嘘的。

然而,我们做这项研究并不是为了社会学,心理学或者女权研究。因此上述讨论没有在论文中出现... 我们的正经事是,算出各种人物线上和线下不同情绪的系统偏移系数。这样我们以后也许就能用线上得到的大量情绪特征,来补充线下得到的场所情绪特征。

那又怎样?了解人们在不同地方的情绪,到底有个什么用?

“城市是人们造出的最大的智能硬件”。请允许我引述阿里巴巴王坚博士这句话。当你在一个人行道的红绿灯前等待太久时,当你走在黄昏的路上忽然莫名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当你觉得一段路没有林荫遮挡太晒了的时候,也许你不会为这些小小的不满向相关部门专门去打一个投诉电话。但当城市这个智能硬件可以感知市民的不满情绪,并在后台发现了某种情绪的时空共性的时候,城市就能以人群的情绪为目标函数,改变自己,优化自己。智能的城市,以人为本。人类的情绪感知怎么能缺席。

这项粗浅的工作,由我的学生黄颖菁和李俊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编程和论文的撰写。而田野工作校园数据采集计划得到了不少学生朋友的支持帮助,他们是李依卓,黄雨蕾,张亦晨。谢谢你们!

Quantifying the Bias in Place Emotion Extracted from Photo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Case Study on A University Campus,Cities,2020,(In Press) 

展开全篇文章...

情绪栖息地(2)

爱好美剧的朋友们肯定对以下的警告十分熟悉:“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在法庭上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一般影片中警察一边给嫌疑人上手铐,一边要喋喋不休的在耳边宣布这条“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美国的宪法(和大多数海洋法系)给予犯罪嫌疑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在读一些大数据论文的时候,常常就莫名想起这条警告。因为在论文的讨论部分,甚至在介绍部分,许多作者就防御性地写到:“我们承认我们采用的海量(车迹/手机/移动/刷卡/照片/twitter...)数据存在一定的大数据固有偏性,但由于数据量巨大,还是很有现实代表性。退一步讲,我们的仅仅对我们的数据负责,但同时结论给真实世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其实就是在说,“审稿人女士/先生,你我都知道你如果问起大数据的偏性,我后面所有的结论都会打个问号。这让我们彼此都尴尬,这明明是大数据的原罪,这个问题上你可不能让我自证其罪”。于是,自己先来一条 “米兰达辩护”。

在我们的情绪研究中,这个大数据偏性的问题,是个很突出的问题。现实中温文尔雅的人,在网络中可能是憋着一股邪火;现实中横冲直撞的人,网络中可能爱细嗅蔷薇... 更可怕的是,在情绪的表达上,这似乎不是一个可以互相抵消的随机误差,而是系统性的偏性:你看那些美女自拍,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或真或假的秋波电眼... 男人们更愿意从斜下方向上自拍,显得伟岸冷酷;大多数女子们更喜欢从上向下自拍,显得温柔娇小... (来符合男权社会对其的幻想,我实在忍不住加上这一句。)我们想要从各种带有地理标记的照片中提取人们的面部表情,分析其情绪,然后如果一个区域的情绪存在共性,那末这种共性就成为这个区域,或曰场所的情绪特征。如果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假笑... 那么我们得到的岂不是也只是一堆虚假的情绪嘛!这研究还怎么做嘛!

在之前的文章中,“米兰达辩护词”我也写过——“既然人们在哪儿都假笑,反正我关心的是情绪在空间上的模式,那些假笑只会让全人类都显得更欢乐一些,并不会干扰我们的研究结论,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笑去吧!”。 但——搞不清楚是谁在假笑?笑得又有多假?让我们路走得心里发毛。于是我们开始了一个有趣的验证性研究。

我们划定了一个时间和空间范围为例,或者说定义了一个场所——武汉大学的一个校园,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同步在线上和线下监测关于这个校园的所有情绪信息。在线上,我们24小时监听微博平台上传的带有地理位置的照片。只要照片是在我们圈定的校园里拍摄的,马上爬下来看看有没有人物。一旦有人,那先看有没有清晰的人脸,一旦有脸,马上分析情绪:

多么甜蜜的一对儿
然后我们马上删除原始照片,保留这些情绪数据(We do privacy right!), 存进数据库作为这个场所的线上情绪数据。这是比较无趣的一部分。

有趣的另一部分是,我们在校园里设置了一堆摄像头,遍及公共道路和绿化带各处,为了采集这个场所的“线下情绪”。插入声明,摄像头的安装通过了学校保卫处的审查,拍摄到的所有照片立刻在计算成情绪数据后永久删除(Your privacy is finger licking safe!)。然后在一段时间后,线上线下采集同步停止,开始进行比较。

果然,线上线下收集照片里的人口学特征都不同。线下是男多女六四开;线上照片里是女性多多了。也是,一般的大老爷们有什么好看的,就算一男一女出去,也是男给女的照相的多。线下场所成人占多数,而线上年龄要明显年轻化。再比二者的情绪差异——除了人们在线上故意夸张了开心的情绪,人们在线上有意展示的自己或别人,都或多或少隐藏了其他的情绪:伤心,厌恶,愤怒,惊讶和恐惧。
smiles sold online (在线卖笑)
你看看,社交行为也塑造了我们的情绪展示行为。除了社交性开心以外,其他几种情绪似乎对社交起不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了抑制。其中愤怒情绪受到了最多的抑制。但在线下数据中,由于不知道身边摄像头的存在,人们还是会或多或少展示出其他的情绪。这也基本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其实我们最想问的是,究竟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在真实和虚拟世界中,表达情绪的差异最大?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08

情绪栖息地

接着聊,聊一个我很想做的研究。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类的情绪,往往由于场所的关系,存在空间聚集:
体育馆里,千万人群情激奋;
博物馆里,大家凝神思索;
林荫道上,行人牵手慢行,眉眼温柔;
殡仪馆里,家属们神色凝重;
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情绪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比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也...神色凝重。

野生动物和植物,由于适宜环境的关系(niche),也存在空间聚集:
秦岭的熊猫,喜欢箭竹生长的高程范围;
而箭竹 Fargesia qinlingensis 喜欢生长在不那么开阔的树林冠层下;
西班牙的蓝斑蜥蜴Timon lepidus,喜欢生活在存在大块石头的半干旱山区;
鄱阳湖底的苦草 carex,喜欢长在清浅的水底...
当然也有一些动物会偶然出现在奇怪的地方,比如在珞珈山上就有一只白尾巴狐狸叫珞珞。

有那么点儿像~

    如果我们尝试去收集人类的情绪,我们只能记录到情绪出现过的地方,却无法记录情绪缺席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观察到,就对着一个迪士尼乐园宣布,这里没有悲伤。这种有偏的数据,叫做occurrence only observation.
    如果我们收集野生物种的出现,我们同样也只能记录它们出现的地方,而不能记录它们缺席的地方。正如我们不能宣布,珞珈山没有野猪,只能说我们还没有观察到。改天万一钻出来一只佩奇或者乔治,吓你个半死。

有那么点儿像~

    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人类情绪。就连一个考场里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同一个环境,也可以同时重叠存在多种物种,只要他们的小生境相互不覆盖。一颗倒下的大树,有时可以支撑几十种不同的物种。

有那么点儿像!

    情绪显然存在传染性。节日里游行的队伍把欢乐的气氛传播到游行路线周围。
    物种可以移动也可以迁徙来传播自己,途中可以和其他物种展开竞争。想想蝗虫大军,蚂蚁大军。

很有那么点儿像。

既然,人类的情绪和野生动植物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都因环境而生,又独立于环境;都能被观测,也都不能被完全观测;都存在空间聚集,都可以在空间上叠加,在融合的时候都可能存在复杂的交互.... 如果把人类的基本情绪,喜怒哀乐等等,看做是不同的物种,我们就可以利用生态学中一些顺手的工具和模型,对情绪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模:一方面,能更深刻地了解人类情绪的环境动因;另一方面,可以对没有收集到情绪数据的地方进行情绪“栖息地”的模拟,用模型猜测一下,在此地,人类情绪最可能是怎样。甚至,进行一下全世界的情绪制图?

所以我们提出“情绪栖息地”的想法,并做了一点粗浅的探索。我们以用户上传照片中的情绪表达为数据源,通过把人类不同的情绪描绘成不同物种,使用成熟的物种分布模型(SDMs),对各种情绪的出没和分布和物理环境进行建模,找到它们的“栖息地”。以我的学生李依卓(发量不减的那位)为主做的实验和撰写的论文。这项工作从想法到实验,得到了许多武大、深大、北大、威斯康辛大学和地理所亦师亦友的老师们同事们学生们点点滴滴的帮助,非常感激!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未谋面的江万寿老师,感谢江老师支持我们的异想天开。

当然,深入一做,我们发现浮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但这不正是做研究好玩的地方么?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07

大湾区小水体

还是在ITC念硕士的时候,我记得有一节遥感课是讲授一篇发表不久的论文。论文研究的对象是 Tree Outside the Forest(TOF)森林外的树. 当时我就觉得很文化冲击,之前还觉得英文缩写这件事挺神圣的,一定是高深的一堆词汇才可以被缩写使之更加高深,没想随便把口水话缩写一下,也听上去好像很高深。同理,比如我就读的学校 ITC,它是什么的缩写呢?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国际训练营!(这是真的)多么平铺直叙又引人遐思。后来我估计是中东山区的一波同行觉得不妥,觉得明明我们干的才是这个行当,你凭什么叫这个名字?于是ITC才官方改名为“地理信息和对地观测学院”。但这个ITC的缩写已经名声在外了,就不好改了。因此 ITC 每年招收的学生中,一半人文质彬彬,戴着眼镜像是来学搞科研的,另一半头发蓬松带着指南针和地图,像是来学打游击的。经过几年内业和外业Training,毕业的时候你已经基本分不出这两拨人了。

言归正传,当时我看到这篇(依稀记得也许错了)世界粮农组织研究 TOF 的论文中说,森林对生态的意义已经不用多说了,但在森林之外的树木,数量其实也蛮多的。由于不连片,不太容易被系统地研究,甚至连定位出来都不太容易,更别提仔细研究他们的生态价值了。这个我倒是能理解——长尾效应嘛,森林应该算是头部,稀疏的森林外的树木算是稀稀拉拉的长尾巴。之后课上又讲起了四种用亚像元分解来寻找这些树的方法...讲着讲着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课堂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当时我完全开小差去了,我想的却是——是不是因为某些生态遥感教授把欧洲森林都研究得其他人没得做了,才挤得别人只能去森林外找点吃剩的肉渣渣,还得自己发明缩写...

于是在去年我们想研究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江大河时,发现能研究的已经都被各大院所研究得很全面了。放弃之前,我忽然想到了这个好笑的缩写 TOF。类比起来,小水体虽然生态意义不如大江大河,但它就在我们身边,数量其实也蛮多的...小水塘,小水洼,小水田,小水饺,小馄饨...有点饿。它们的分布和质量更加dynamic,更重要的是,它招蚊子呀。我们如果先把它们在哪儿准确地找出来,再分析它们的形态和水质,最后和某种蚊子的栖息地偏好搭上关系,不就可以为公共卫生,特别是蚊媒疾病比如戈登热的防治决策,做出一点儿贡献吗?做梦是我的特长,但把这些梦告诉学生,则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于是我的学生别婉娟做了这个有趣的研究,选择了一种简洁快速的方法(色彩空间映射),把大湾区核心区的小水体,从Sentinel-2数据中提取出来,尽量消除了特别容易混淆的山体和建筑阴影和水色的影响,在和其他成熟的水体指数提取的比较中,她的方法优势不小。特别在某些小水体如稻田提取和防阴影干扰上,存在优势。如果用两句话来解释我们的研究方法,那就是借鉴了RGB-HSI色彩空间转换的实质,是把几个(较硬的)物理量映射成另外几个(较软的)物理量。我们用指标构成的波段(作为较硬的物理量)也混进这个转换,映射成另外几个(较软但也有物理意义)指标,正好能帮助更好地识别小水体。

这个研究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去分析这些小水体水质的动态特征了。不过,前提是小别同学还愿意继续研究下去。我发现我在打消学生科研积极性方面,比激发积极性要更厉害... 还记得我得意门生毕业后就走上纪委的岗位,主抓职务犯罪... 多大仇。

插播一则卖人广告:别婉娟同学2021年毕业,希望能进入“一家公司,能在工作十年以后,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她是一个善于沟通,乐于沟通,有号召力且有责任感的孩子。

但小别同学问我要不要给她设计的小水体指数命名为 SWBI (Small Water Body Index)时,我坚决地拒绝了。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黑话了,不缺这一句。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04

2008年我写得关于“爱国”的博客

忽然看到2008年关于我写,为什么拒绝参加“反反奥运集会的集会”的博客。觉得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想法丝毫没变。我觉得我嘴上不说,脑子里不想,但行动上确实不折不扣的爱国者。转帖摘录:

我得先承认我标题党了一次。大多数中国人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为了自己的前途奋斗同时,也为着国家的前途奋斗。由于他们都在沉默中前行,属于我们沉默的大多数。而能在新闻中喧哗着的,只属于喧哗者。

喧哗者制造了这样一种印象,好像中国人的爱国,都只能通过“抵制”和“反对”这种手段。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抵制...从流传的QQ传销信件到某些“爱国论坛”上的置顶号召,都能感觉爱国的方式是那么的单一,如同赶集。

且不去说抵制家乐福最后演变成打砸和哄抢,也不去说愤怒群众对前去购物的“非爱国”者的拳脚相向,更不去说为了抹黑家乐福,给超市门口的国旗降半旗的“爱国行为”。单看看家乐福超市里的货品,基本都是made in China;超市的员工,99%以上是中国人;“抵制”的后果转嫁到什么地方,也就不难预料了。

“爱国者”们很少好好想想,为什么在中国范围连锁的超市都是国外的?沃尔玛,家乐福,屈臣氏,而“国产”的超市都只能在本地,不能做大?为什么中国的员工,中国的产品,在中国的土地上销售,却必须要让外国人提走大部分零售利润?你们的爱国行动,为什么不从开一家小店,认真经营开始?为什么不从好好学习管理学的课程开始?为什么不从图书馆开始,不从办公室开始,不从自己的岗位,自己的课桌开始?而非要从家乐福的门口,麦当劳的门口,日本汽车,法国化妆品,甚至MSN的小红星开始?

因为你们需要靠别人的认同和参与来感受自己的力量。其实国家崛起的真正力量,从来不在多少面红旗飞舞,多少人群情激昂。肤浅的爱国,开始就是结束。集会散去,生活如常。激情的闪电消失后,赶集式爱国只是徒添谈资罢了。

不是吗?南海撞机事件,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哪一次不是廉价的“爱国”代替了把祖国做大做强的持久动力?真的以为你在中国砸几家麦当劳肯德基,砸几辆日本车(还不是自己的),美国政府,日本政府就认为中国强大了,需要敬畏了啊?真是“太简单了,有时候幼稚!”。你以为你在爱国,可是你们的影像传播到全世界的电视,就让整个世界看清:你们的打砸抢,和藏独的打砸抢没有区别!就是一群暴民,加一个堂皇的理由而已。一群爱国贼!

作为在海外学习的学子,有些朋友和同学参加了反抵制奥运的游行。我个人非常支持北京举办这难得的盛会,为此我也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表示了支持。但是对于国外的反抵制游行,我却不那么热衷,因为我觉得我有难言之隐:在允许自由集会和游行的别国游行,目的是向一个没有集会和游行自由的国家之政府表示支持,这多少有点像通过搞别人的老婆来表示爱自己老婆一样,匪夷所思。

说点实在的,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尽数:爱的深沉点儿,常含泪水;爱得肤浅点儿,标语口号;爱得激烈点,砸车杀人;爱得盲目点,群起抵制。这都是不懂爱国的“爱国者”的“爱国秀”。真正的爱国行为,倒是不会发出那么大的声响,却是国家振兴的真正力量!比如学成归国之于留学生。

回到课桌前吧,回到办公室去吧,尽量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胞和朋友吧。这些都是爱国爱民。做生意的就立志做中国的家乐福,做餐饮的立志赶走麦当劳,做网络的不要只做国外技术的复制者,学法律的尽力改善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学经济的誓不当利益集团的传声筒,会计不做假帐,知识分子揣稳学术良心...所有的爱国者倘若都以这种方式爱国,中国就会存一大批中流砥柱在各个阶层和行业,中国岂有不崛起之理?

真正的爱国很难,起码对于“赶集式爱国者”们太难了。在群体动力的策动下,他们显得来势汹汹却而最终于事无补。

唉,其实不能都怪他们。过滤信息,一向是高层的拿手好戏——只要了解到我们的公民(姑且这么称)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个事实,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家乐福的民众抵制,和对汤唯的官方封杀,看上去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实际上却是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国民的不成熟和当权者的幼稚。

展开全篇文章...

凌波门

武大有个凌波门。
门外有个破栈桥。
栈桥上有轮月亮。
栈桥下有片东湖。

远处有模糊灯影。
近处有风拂琴弦。
桥上情侣,
安安静静。
忽然湖面有鱼跃出,
哗啦——

吓我一跳,
也打碎了月亮。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02

没有失望

今天问一个失联许久的研究生,最近在做些什么。她给我列举了很多,显然是去磨斧头而没有砍柴的事情。甚至包括通读《红楼梦》,锻炼身体。说得我都有些羡慕了。最后她说,希望老师您不要失望。

我纳闷,难道我给我的学生留下的,竟然是急功近利的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对自己会失望。我是不是要好好反省一下?

展开全篇文章...

2020-04-01

脑海中的记者

问:你好啊K先生,幸会。很高兴能采访到你。
答:荣幸是我的,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问:请问你有孩子么?
答:有一个男孩,8岁,活泼健康。

问:你爱他吗?
答:通常意义上讲是爱的。我喜欢努力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注意到我并没有说尽我所能,也没有说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所以也有人把这种感情定义为“不爱”。

问:如果你没有那么喜欢小孩,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
答:首先我怀疑大多数声称自己特别爱孩子的家长,他们也许只是自我欺骗直到自己都相信了;其次我认为另一部分只是由于私欲和把孩子物化的心理,让他们拥有类似独占的“爱”。说一句题外话,这种“爱”除了在亲自关系中,在男女之中也显然占据统治地位。不然多元成家的合法化不至于这么举步维艰。另外,没有人规定必须要对未来到的孩子有着如此情绪化的感情,才有资格生自己的孩子。我倒认为,有温和的性格,稳定的收入,理智健康的心理,以及一种后退一步放手的愿望,才是合格父母的最佳状态。父母就该是个平台,是个火箭发射场。排斥才能带来进步。

问:我个人并不...太同意,不过似乎也说不上哪儿不对。那孩子是不是也给你带来了欢乐?
答:是的,给我带来了不少不一样的欢乐。

问:那是不是不后悔有孩子?
答:两回事儿,如果没孩子我的欢乐更多!那些只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深刻快乐的人,我同情他们。我觉得他们有没有孩子,其实都无法体会到深刻的感情。

问:有人说如果没有孩子,人生不完整,你怎么看?
答:其实所谓不完整,就是缺某一种体验。你养儿子是一种体验,养女儿又是一种,养听话的是一种,不听话的又是一种,养残障的还是新的一种。如果仅仅要追求“完整”,估计得把所有的排列组合包括智障和残疾儿童都养一遍才能这样声称。

问:你能不能积点口德?
答:我不相信佛教。

问:你有没有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答:学到了孩子怎样撒谎,也学到了孩子的价值取向一开始是无关财富的。但我本人也在撒幼稚的谎,我的价值取向也是无关财富的。我就是一孩子,所以我能从我身上学到同样的东西。不需要孩子作为媒介。

问:孩子纯洁的眼神有没有进化你?
答:那不是纯洁而是蒙昧。我对我们物种有弱的偏爱,但这种偏爱不足以让我衷心祝福它繁盛。多少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的到来消失。这种排他性这么强的物种,有什么好特别痴迷的。

问:如果世界末日,你想对你的孩子说点什么?
答:说我爱你。反正马上末日了,他也找不到证据我在骗他。

展开全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