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栖息地(3)
书接上回。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大家好,您现在在收看的是走近伪科学。
上集我们说到,人们在同一个场所里,线上和线下的情绪表达有着系统性的偏差。那么哪类人比较偏差呢?我们设计了几个情绪指数,其中一个叫 “压抑指数”,用来定量描述在一个场所线上照片中,人们的情绪和真实线下环境相比,哪些情绪被夸张了,哪些被压抑了。由于线上情绪多为“摆拍”,线下都是我们“偷拍”,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夸张,还是压抑(图中圆点空心还是实心),只要绝对值较高,都呈现了社会对人的某种“要求,压力”。展现出情绪的某种“异化”。
我们有张结果图:
实心代表压抑,空心代表夸张,男左女右 |
看得出来,少女们在线上,对开心的表达非常夸张,而少男则相对比较酷,对开心的夸张不多,但夸张了一点伤心。真是爱“欲赋新辞强说愁”啊。女性表达开心的夸张程度,在成年后迅速下降,这时候端庄优雅笑不露齿的照片占据上风。倒是到了中年之后,在线照片中无论男性和女性在欢乐情绪上,又变得更加夸张一些。特别是中老年男性,开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夸张。我想,这大抵是因为手机不是他们的,照片也不是他们传上网的。面对晚辈们的镜头时,作为中老年男子,我们必须秀出我们的慈祥。而且其实你看,中老年男性在其他情绪的压抑上,在这个年龄阶段也是前所未有的更加压抑(俗称绷着)。这符合社会对一个中老年绅士的期待...
这图里面信息太多,也会有很多不同解释。这个结果我看着浮想联翩,但不一定对:如果成年之前和老年之后——作为传统意义上更需要依赖他人的人群——他们的情绪“异化”比青壮年人群要更厉害。这是令人唏嘘的(有点弱弱的“讨好”感)。再看看年轻女性的情绪异化也大于年轻男性,这依然是令人唏嘘的。
然而,我们做这项研究并不是为了社会学,心理学或者女权研究。因此上述讨论没有在论文中出现... 我们的正经事是,算出各种人物线上和线下不同情绪的系统偏移系数。这样我们以后也许就能用线上得到的大量情绪特征,来补充线下得到的场所情绪特征。
那又怎样?了解人们在不同地方的情绪,到底有个什么用?
“城市是人们造出的最大的智能硬件”。请允许我引述阿里巴巴王坚博士这句话。当你在一个人行道的红绿灯前等待太久时,当你走在黄昏的路上忽然莫名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当你觉得一段路没有林荫遮挡太晒了的时候,也许你不会为这些小小的不满向相关部门专门去打一个投诉电话。但当城市这个智能硬件可以感知市民的不满情绪,并在后台发现了某种情绪的时空共性的时候,城市就能以人群的情绪为目标函数,改变自己,优化自己。智能的城市,以人为本。人类的情绪感知怎么能缺席。
这项粗浅的工作,由我的学生黄颖菁和李俊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编程和论文的撰写。而田野工作校园数据采集计划得到了不少学生朋友的支持帮助,他们是李依卓,黄雨蕾,张亦晨。谢谢你们!
Quantifying the Bias in Place Emotion Extracted from Photo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Case Study on A University Campus,Cities,2020,(In Pres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